〖巴 豆〗
類別:瀉下藥之峻下逐水藥
拼音:Badou
拉?。篎RUCTUS CROTONIS
藥用部位:成熟果實
產地:主產四川、廣西、云南、廣東、福建等地。
采收加工: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堆置2-3天,攤開,干燥。去皮取凈仁,研末外用或搗爛?;蛑瞥?ldquo;巴豆霜”,人丸、散用。
性味歸經:辛,熱;有大毒。歸胃、大腸、肺經。
功效:峻下冷積,逐水退腫,祛痰利咽,外用蝕瘡。
用法用量:入丸散,每次0.1-0.3克。內服宜用巴豆霜,以減低毒性。外用適量。
使用注意:孕婦及體弱者忌服。畏牽牛。傳統認為巴豆得熱則助瀉,得冷則瀉止,故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、飲開水等熱物。
本草文獻:
《神農本草經》:“破癥瘕結聚堅積,留飲痰癖,大腹水脹。蕩練五臟六腑,開通閉塞,利水谷道,去惡肉。”
《本草通玄》:“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,有斬關奪門之功,氣血未衰,積邪堅固者,誠有神功,老蠃衰弱之人,輕妄投之,禍不旋踵。巴豆、大黃,同為攻下之劑,但大黃性冷,腑病多熱者宜之;巴豆性熱,臟病多寒者宜之。故仲景治傷寒傳里惡熱者,多用大黃,東垣治五積屬臟者,多用巴豆。”